在古代日本人的心目中旺发速配,印度代表着遥远的西方世界。有趣的是旺发速配,有些日本人甚至误以为西班牙、荷兰和印度都相距不远。尽管古代日本人的地理知识有限,但他们和西方人有一个共同认知:印度是个富庶之地——至少是个值得掠夺的好地方。
然而到了二战期间,日本对印度的军事行动却只是蜻蜓点水,并未展开全面进攻,这背后究竟有何缘由? 1、大英帝国的命脉所在 英国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曾说过:印度是大英帝国的心脏。对英国王室而言,只有统治印度时,英国国王才能获得皇帝的头衔——因为英国国王同时兼任印度皇帝。有观点认为,乔治六世是印度最后一位皇帝,因为在他统治期间印度获得独立,从此英国君主失去了印度皇帝的身份,只剩下英国国王的头衔。 20世纪40年代,战火席卷全球。英国本土遭受纳粹德国的狂轰滥炸,苏德战场也陷入胶着状态。日本与德国结盟后,对英法在亚洲的殖民地虎视眈眈。于是,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,日军开始进攻东南亚地区——这片区域当时都是欧洲列强的殖民地。 日军在东南亚的攻势势如破竹:无论是驻菲律宾的美军、越南的法军,还是缅甸、马来亚的英军,以及印尼的荷兰军队,都难以抵挡日军的进攻。如此轻松地横扫东南亚,让日军产生了一个错觉:西方列强不过是纸老虎。日本军界为此群情激昂:早知西方人如此不堪一击,日本应该更早动手,说不定已经占领大半个世界了。 作为大英帝国命脉的印度,自然成为日军的下一个目标——既然缅甸和马来亚的英军不堪一击,印度英军又能强到哪里去?更何况,日军在进攻缅甸和马来亚时,当地民众对日本人驱逐西方殖民者表现出幸灾乐祸的态度。这让日军产生幻想:如果打着解放亚洲的旗号进攻印度,或许能获得印度民众支持,减少军事阻力。 2、日军在印度遭遇滑铁卢 1944年1月初,日军开始策划进攻英帕尔:只要拿下这个战略要地,就能从缅甸向印度本土推进。不过日军中也有头脑清醒者,他们意识到一个重要问题:印度的战略纵深远超东南亚,如果短期内无法取胜,后勤补给将成致命难题。但大多数日军将领对此不以为然,认为可以以战养战——印度地大物博,随便抢些粮草就够用了。 战事初期确实如日军所料,印度英军和东南亚英军一样望风而逃。但英国人撤退时实施了焦土政策,将所有战略物资或转移或销毁。日军攻入印度后,发现以战养战的计划完全落空,不得不从东南亚千里迢迢运送补给。由于印度交通条件恶劣,日军只能用牲畜运输物资,而英军则不断袭击这些运输队。更糟糕的是,雨季来临后,道路被彻底冲毁,补给线完全中断。到1944年4月旺发速配,驻印日军陷入绝境:即便英军不来进攻,饥饿也足以让他们全军覆没。 绝境中的日军开始捕捉老鼠、昆虫充饥。但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很快引发灾难:老鼠携带的鼠疫病菌在军中蔓延,大批日军或病死或丧失战斗力。英军抓住时机发起进攻,最终消灭了六万多侵印日军——据某些记载,其中三分之二实际上是死于瘟疫等非战斗因素。 3、黯然撤军
发布于:天津市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